即時新聞及評論
2023-06-06
22:15
綠葉製藥進口藥品注射用蘆比替定上市申請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用於治療復發性小細胞肺癌

上海2023年6月6日 /美通社/ -- 綠葉製藥集團(2186.HK)宣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受理其抗腫瘤進口藥品注射用蘆比替定的上市申請,用於治療含鉑化療中或化療後疾病進展的轉移性小細胞肺癌(SCLC)成人患者。此前,該產品已被納入優先審評品種名單。

蘆比替定為一種選擇性的致癌基因轉錄抑制劑,獨特的雙重作用機制使其在抑制腫瘤基因轉錄、導致腫瘤細胞凋亡的同時,還可調節腫瘤微環境,從而進一步發揮抗腫瘤作用。該藥物於2020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附條件批准,用於治療上述適應症。

此次上市申請基於蘆比替定在中國開展的單臂、包含劑量遞增及擴展的臨床研究,旨在評估該藥物在包括復發性SCLC在內的晚期實體瘤中國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PK特徵和初步療效。臨床結果顯示:蘆比替定(3.2 mg/m2)二線治療中國SCLC患者具有顯著的抗腫瘤療效及可控的安全性。其在復發性SCLC受試者中,由獨立評估委員會評估的總有效率(ORR)達到45.5%。

中國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高居癌症之首,2020年新發患者約81.5萬人,死亡約71.4萬人[1],其中SCLC占肺癌的13~17%[2]。SCLC患者確診時多為晚期,預後極差,五年生存率僅7%,廣泛期SCLC的五年生存率僅3%[3]。儘管SCLC對於初始治療非常敏感,但大多數患者在初始治療後出現耐藥及復發;據統計,約75%的局部晚期患者和超過90%的轉移性患者在治療2年內復發[4]。SCLC的高復發率為其治療帶來巨大挑戰,臨床亟需創新治療方案。

蘆比替定是近26年來唯一一個獲得美國FDA批准的用於治療復發性SCLC的新分子實體。其獲批主要基於蘆比替定的一項單藥治療105例接受鉑類藥物化療後出現疾病進展的SCLC成年患者(包括鉑類敏感和耐藥患者)的開放、多中心、單臂、II期籃子試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蘆比替定治療的患者ORR達到35%,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為5.3個月。

在中國開展的臨床試驗首次在中國人群中探索蘆比替定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果提示,蘆比替定在一線含鉑化療出現進展的中國復發性SCLC人群中的療效與國外II期臨床試驗SCLC隊列的療效結果有可比性,並傾向於獲得更好的有效率。此項臨床研究的初步結果也在2022 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以及第25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2年CSCO(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發佈,獲得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除了在中國內地以外,蘆比替定還在中國香港處於上市審評階段。此外,該產品已作為臨床急需藥品落地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特定醫療機構、並通過在香港地區的「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服務於中國患者。

綠葉製藥集團總裁楊榮兵表示:「小細胞肺癌是一種治療相對困難的肺癌亞型,具有惡性程度高、預後差、復發性高的特點。該疾病復發後缺乏新的藥物治療選擇是當下臨床應用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蘆比替定的上市申請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並期待這一創新治療方案盡快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改善他們的生存獲益。」

蘆比替定最初由綠葉製藥的合作夥伴PharmaMar進行開發。綠葉製藥獲得該藥物在中國開發及商業化的獨家權利。

關於蘆比替定

蘆比替定是從海鞘 Ecteinacidia turbinata 中分離出的海洋化合物ET-736的衍生物,ET-736中的氫原子被甲氧基取代。蘆比替定能夠選擇性地抑制多種腫瘤所依賴的致癌基因轉錄。除了其對癌細胞的直接作用,蘆比替定還能夠抑制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轉錄過程,以及下調對腫瘤生長至關重要的細胞因子的產生。

繼在美國獲得附條件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小細胞肺癌後,蘆比替定還在9個國家獲批上市,並已獲得ESMO小細胞肺癌指南(2021版)、NCCN小細胞肺癌指南(2022版)和2023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小細胞肺癌指南推薦。綠葉製藥集團擁有蘆比替定的中國權益。

關於綠葉製藥集團

綠葉製藥集團是致力於創新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際化製藥公司。綠葉製藥在中國、美國和歐洲設有研發中心,擁有超過30個中國在研藥物和10多個海外在研藥物。綠葉製藥在微球、脂質體、透皮釋藥等先進藥物遞送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新分子實體、生物抗體領域收穫多項創新成果,並在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領域進行了積極佈局和開發。

綠葉製藥深度佈局全球供應鏈體系,已在全球建有8大生產基地,超過30條生產線,並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GMP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公司現有30餘個上市產品,產品覆蓋腫瘤、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消化與代謝等治療領域;業務遍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全球主要醫藥市場,以及高速增長的各地新興市場。

關於PharmaMar

PharmaMar是一家專注於研究和開發創新腫瘤治療方案的生物製藥公司,其使命是讓創新藥物惠及重大疾病患者,幫助其提升臨床獲益。PharmaMar以海洋為源,以科學為驅動力,以患者為導向,通過提供創新藥物以改善重大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並致力於持續成為海洋藥物發現、開發和創新的全球領導者。

PharmaMar已自主開發並在歐洲地區商業化Yondelis®、在美國及中國與合作夥伴合作開發並商業化Zepzelca®(蘆比替定),及在澳大利亞與合作夥伴合作商業化Aplidin®(Plitidepsin)。此外,PharmaMar擁有一系列候選藥物、強大的腫瘤研發項目,及針對多種實體瘤的臨床在研項目,包括:蘆比替定和Ecubectedin。PharmaMar總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奧地利、瑞士和美國設有子公司。致力於研究基因沉默(RNAi)療法應用的公司Sylentis為其全資子公司。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 Population Fact Sheets – China. Available at 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160-china-fact-sheets.pdf. Accessed in June 2023.
[2].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委員會.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2.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2
[3].  Cancer.Net. Lung Cancer - Small Cell.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33776/view-all. Accessed in June 2023.
[4].  Rudin CM,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21 Jan 14;7(1):3.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08:00
信達生物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公佈IBI351(KRAS G12C抑制劑)單藥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I期數據

美國羅克維爾和中國蘇州2023年6月6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首次公佈了IBI351(GFH925,KRASG12C抑制劑)單藥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初步研究結果。

IBI351單藥治療在具有KRASG12C突變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來自兩項臨床I期研究的匯總分析

摘要編號:3586

IBI351是一種特異性共價不可逆的KRASG12C 抑制劑。本次報道的數據是基於兩項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的匯總結果(NCT05005234, NCT05497336)。截至2023年2月16日,共有54例晚期結直腸癌受試者納入分析(其中700mg QD劑量組3例,450mg BID劑量組4例,600mg BID劑量組46例,750mg BID劑量組1例)。研究結果顯示:

  • 600mg BID劑量組中共有42例受試者接受了至少一次腫瘤評估,客觀緩解率(ORR)為42.9%(18/42),確認的客觀緩解率(cORR)為31.0%(13/42),疾病控制率(DCR)為88.1%(37/42)。其中共有23例受試者既往接受了2線及以上的系統性治療。ORR為65.2%(15/23),cORR為43.5%(10/23),DCR為87.0%(20/23)。
  • 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尚未達到(中位隨訪時間為5.5個月)。3個月DoR率為85.7%。截至數據分析日,92.3%的確認緩解的受試者仍在持續治療中。
  • 安全性方面,截至數據分析日,總體耐受性良好。共有87.0%(47/54)的受試者發生藥物相關不良事件(TRAE),大部分為1-2級,最常見的TRAE為貧血、白細胞計數降低、瘙癢、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中性粒細胞計數降低、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血膽紅素升高和乏力。18.5%的受試者發生3級TRAE,無4級和5級的TRAE以及導致治療終止的TRAE發生。

IBI351單藥在攜帶KRASG12C 突變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的療效信號。該藥物已分別於2023年1月和2023年5月被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擬用於治療至少接受過一種系統性治療的KRAS G12C突變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和至少接受過兩種系統性治療的KRASG12C突變型的晚期結直腸癌(CRC)患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丁克峰教授表示:「中國人群KRASG12C的突變頻率在結直腸癌約占2.5%。KRASG12C突變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較KRAS野生型患者預後更差,現有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化療治療效果欠佳,目前國內無針對該靶點的藥物上市,臨床上亟需新的治療手段。IBI351是一種特異性共價不可逆的KRASG12C抑制劑。初步數據顯示IBI351單藥在KRASG12C 突變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療效。我們期待該研究有更多的積極持續的結果更新。」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高級副總裁周輝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在今年ASCO年會上分享IBI351在晚期結直腸癌中的臨床開發項目進展。作為一款高效的KRASG12C口服抑制劑,IBI351已經在多種晚期實體瘤中展現出令人鼓舞的療效和安全性信號,並且已獲得CDE對非小細胞肺癌和結直腸癌兩項適應症的突破性療法認定。本次ASCO報道的數據顯示,IBI351單藥治療在晚期結直腸癌後線治療中初步顯示出優異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我們將在後續的臨床試驗中做進一步的驗證,並探索IBI351單藥或聯合治療在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關於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新髮結直腸癌癌病例約為193萬,死亡人數約93萬[1]。過去30年我國CRC發病人數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2015年新發病例37.6萬,死亡病例19.1萬,並且在未來25年我國CRC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將延續增長趨勢,是我國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KRASG12C是一種特定的KRAS亞突變,導致KRAS處於一個持續GTP結合活化狀態。在西方人群中,約3%結直腸癌患者存在KRASG12C突變,在我國約2.5%結直腸癌患者存在KRASG12C突變[2]

關於IBI351(GFH925,KRASG12C抑制劑)

作為一款高效口服新分子實體化合物,IBI351通過共價不可逆修飾KRASG12C蛋白突變體半胱氨酸殘基,有效抑制該蛋白介導的GTP/GDP交換從而下調KRAS蛋白活化水平;臨床前半胱氨酸選擇性測試,也顯示了IBI351對於該突變位點的高選擇性抑制效力。此外,IBI351抑制KRAS蛋白後可進而抑制下游信號傳導通路,有效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及細胞週期阻滯,達到抗腫瘤效果。

2021年9月,信達生物與勁方醫藥宣佈達成全球獨家授權協議,信達生物作為獨家合作夥伴獲得GFH925(信達生物研發代號:IBI351)在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並擁有全球開發和商業化權益的選擇權。

關於信達生物

「始於信,達於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理想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1801。

自成立以來,公司憑借創新成果和國際化的運營模式在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一條包括35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7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公司已有 8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它們分別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達攸同®),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蘇立信®),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達伯華®),佩米替尼片(達伯坦®),奧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3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6個新藥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8個新藥品種已進入臨床研究。

信達生物已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生物藥開發、產業化人才團隊,包括眾多海歸專家,並與禮來、羅氏、賽諾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國際合作方達成28項戰略合作。

信達生物在不斷自研創新藥物、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承經濟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年來,始終心懷科學善念,堅守「以患者為中心」,心繫患者並關注患者家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陸續發起、參與了多項藥品公益援助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益於生命科學的進步,用得上、用得起高質量的生物藥。至2023年3月,信達生物患者援助項目已惠及16余萬普通患者,藥物捐贈總價值數億元。

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願望的追求。

詳情請訪問公司網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領英賬號www.linkedin.com/company/innovent-biologics/

聲明:信達不推薦任何未獲批的藥品/適應症使用。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佈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均屬於前瞻性表述。本公司並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於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並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範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僱員代理概不承擔 (a) 更正或更新本網站所載前瞻性表述的任何義務;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實現或變成不正確而引致的任何責任。

參考文獻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Bray F.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May;71(3):209-249. doi: 10.3322/caac.21660. Epub 2021 Feb 4. PMID: 33538338.

[2] LOONG H H, Du N, CHENG C, et al. KRAS G12C mutations in Asia: a landscape analysis of 11,951 Chinese tumor samples[J].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20,9(5): 1759-1769.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08:00
信達生物與馴鹿生物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壁報展示BCMA CAR-T(伊基奧崙賽注射液)的長期隨訪數據更新

美國羅克維爾和中國蘇州2023年6月6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與馴鹿生物,一家處於臨床階段、致力於細胞創新藥物開發的生物製藥公司,共同宣佈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術年會(ASCO)以壁報報告形式展示雙方共同開發的全人源自體B細胞成熟抗原(BMCA)嵌合抗原受體自體T細胞(CAR-T)療法 (伊基奧崙賽注射液信達生物研發代號:IBI326, 馴鹿生物研發代號:CT103A)的最新1/2期註冊性臨床研究結果(摘要編號:8025)。

摘要標題:全人源B細胞成熟抗原特異性CAR-T細胞 (CT103A) 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1/2期臨床研究長期隨訪數據更新(FUMANBA-1)
摘要編號:8025
會議主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漿細胞疾病
會議時間:2023年6月5日(週一)上午8:00-11:00 CDT
會議地點:美國—芝加哥(線上+線下)
報告形式:壁報報告

本次報告更新了伊基奧侖賽注射液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 MM)的1/2期註冊臨床研究(FUMANBA-1) 在國內14個臨床研究中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

本研究(ChiCTR1800018137, NCT05066646)要求入組既往至少經歷過3線及以上治療(包含蛋白酶體抑制劑和免疫調節劑為基礎的化療方案)且末線進展的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截至2022年9月9日,共計納入103例接受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回輸的受試者,回輸劑量為1.0×106 CAR-T 細胞/kg,中位隨訪時間為13.8(0.4, 27.2)個月,既往治療中位線數為4(3~23)線。

在接受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回輸的103例受試者中,68.9%(71/103)受試者合併mSMART 3.0標準的高危細胞遺傳學異常,12.6%(13/103)受試者合併髓外漿細胞瘤。11.7%(12/103)受試者既往接受過非全人源BCMA CAR-T治療。

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呈現持續加深且持久的有效性:在療效可評估的101例受試者中,總體緩解率(ORR)為 96.0%(97/101),其中91.1%(92/101)受試者達到非常好的部分緩解及以上(≥VGPR),嚴格意義的完全緩解/完全緩解(sCR/CR)率為74.3%(75/101)。中位達緩解時間為16 (11,179) 天,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和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均未達到,12個月的PFS率為78.8% (95% CI: 68.6–85.97)。95.0%(96/101)的受試者達到微小殘留病灶(MRD)陰性,其中所有CR/sCR受試者均達到MRD陰性,82.4%(95%CI 70.90-89.72%)的受試者持續維持MRD陰性超過12個月,MRD陰性的中位持續時間尚未達到。

在既往未經過BCMA CAR-T治療的89例受試者中,ORR為 98.9%(88/89),其中CR/sCR率為78.7%(70/89),12個月的PFS率為84.4% (95%CI, 73.94-90.88)。在隨訪時間至少為12個月的63例受試者(包含12個月前出組的受試者)中,ORR為 98.4%(62/93),其中sCR/CR率為87.3%(55/63)。

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對既往接受過CAR-T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受試者亦展現了良好的療效,12例既往接受過CAR-T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受試者中,9例獲得CR,5例獲得sCR,其中4例維持sCR超過18個月。

伊基奧侖賽注射液擁有優異且可控的安全性:103例受試者中,93.2%(96/103)受試者發生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絕大多數為1~2級CRS,僅一例受試者發生3級及以上CRS。 CRS發生的中位時間為回輸後第6.0 (1,13) 天,CRS的中位持續時間為5.0 (2,30) 天。僅2.5%(2/79)受試者出現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ICANS),其中1級和2級各1例,所有受試者的CRS和ICANS均得到緩解,最常見的藥物相關不良事件是血液學毒性。

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在體內良好擴增且持久存續:外周血的CAR拷貝數中位達峰時間為回輸後12天,中位峰值水平為87570.6拷貝數/微克DNA。在隨訪達到回輸後12個月和24個月的受試者中分別有50%(28/56)和40%(4/10)的受試者仍可檢測到CAR-T細胞存續。僅有19.4%(20/103)的受試者在回輸後檢測出抗藥抗體 (ADA)陽性。

本次臨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的邱錄貴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李春蕊教授表示:「多發性骨髓瘤(MM)是第二大血液惡性腫瘤,當前主要的治療藥物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PI)、免疫調節劑(IMiDs)和單克隆抗體(mAb),雖然近二十年中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得到了顯著改善,但它仍是一個無法治癒的疾病。伊基奧侖賽是一款靶向BCMA的CAR-T療法,CAR結構含有全人源scFv的單鏈可變片段(scFv),在宿主體內免疫原性低,不容易誘導抗CAR分子的抗體,但保留抗腫瘤活性。

在本次ASCO大會上我們更新報道了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在R/R MM患者中更長隨訪期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果,相比於2022年EHA大會發佈的臨床數據納入79例接受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受試者增至103例受試者,中位隨訪時間也由9.0個月延長至13.8個月,顯示出伊基奧侖賽注射液的更優的有效性(sCR/CR率從68.4%增加到74.3%)。尤其讓我們欣喜的是,在隨訪時間至少12個月的未接受過既往BCMA CAR-T治療的受試者中,sCR/CR率達到87.3%。 未來,隨著CAR-T細胞治療技術的突破性發展,CAR-T藥物臨床開發有望向一線、二線治療推進,期待惠及更多腫瘤患者。」

關於多發性骨髓瘤(MM)

多發性骨髓瘤(MM)是最常見的血液癌症之一,是一種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殖的惡性疾病。對於初治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用的一線治療藥物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類藥物及烷化劑類藥物。對於大多數的患者,常用的一線治療可以使患者的病情穩定3-5年,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在初治時表現為原發耐藥,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對於治療有效的大多數初治患者,在經過疾病穩定期後也會不可避免的進入復發、難治階段。因此,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仍存在未滿足的需求。在美國,MM約占所有癌症患者人數近2%,占癌症死亡患者人數的2%以上。

根據弗若斯沙利文報告:中國MM的新發病人數由2016年18,900人增至 2020年21,100人,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24,500人。中國MM的患病率從2016年69,800 人增至2020年113,800人,預計2025年增長至182,200; 美國MM的新發病人數從2016年30,300 人增加至2020年32,300人,預計2025年將增加至37,800人。美國MM的患病人數從2016年132,200人增加到2020年144,900人,預計2025年將增加至162,300人。

關於伊基奧侖賽注射液(IBI326/ CT103A)

信達生物和馴鹿生物正在合作研發伊基奧侖賽注射液針對RRMM在中國的臨床應用。本候選產品是一種針對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細胞療法,以慢病毒為基因載體轉染自體T細胞,CAR包含全人源scFv、CD8a 鉸鏈和跨膜、4-1BB共刺激和CD3ζ激活結構域。基於嚴格的篩選,通過全面的體內外功能評價,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具有強有力和快速的療效,並有突出的體內持久存續性。此前,伊基奧侖賽注射液相繼獲NMPA授予「突破性治療藥物(BTD)」認定及獲FDA授予「孤兒藥(ODD)」認定,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

2022年6月,伊基奧侖賽注射液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新藥上市申請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受理,同年,獲得美國FDA批准註冊臨床。2023年2月,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再獲FDA再生醫學先進療法(RMAT)資格和快速通道(FT)資格。除多發性骨髓瘤外,伊基奧侖賽注射液新增擴展適應症-抗體介導的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的臨床試驗申請(IND)已獲NMPA批准。

關於信達生物

「始於信,達於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理想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1801。

自成立以來,公司憑借創新成果和國際化的運營模式在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一條包括35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7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公司已有 8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它們分別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達攸同®),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蘇立信®),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達伯華®),佩米替尼片(達伯坦®),奧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3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6個新藥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8個新藥品種已進入臨床研究。

信達生物已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生物藥開發、產業化人才團隊,包括眾多海歸專家,並與美國禮來製藥、羅氏、賽諾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國際合作方達成28項戰略合作。  信達生物在不斷自研創新藥物、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承經濟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年來,始終心懷科學善念,堅守「以患者為中心」,心繫患者並關注患者家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陸續發起、參與了多項藥品公益援助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益於生命科學的進步,用得上、用得起高質量的生物藥。至2023年3月,信達生物患者援助項目已惠及16余萬普通患者,藥物捐贈總價值數億元。  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願望的追求。

詳情請訪問公司網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領英賬號:Innovent Biologics。

關於馴鹿生物

馴鹿生物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致力於細胞創新藥物開發的生物製藥公司。公司以開發血液腫瘤細胞類藥物和抗體藥物為創新基石,向實體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拓展,擁有完整地從早期發現、臨床開發、註冊申報到商業化生產的全流程能力。公司自行開發的五大技術平台包括全人源抗體開發平台、免疫細胞藥物開發平台、全流程生產及檢定技術平台、藥理藥效平台及臨床開發平台。

公司先後和海外細胞治療公司Sana Therapeutics,Cabaletta Bio及Umoja Biopharma達成了多個全球BD授權或研發合作,積極探索下一代細胞治療產品的開發。馴鹿生物憑借其強大的管理團隊、創新的產品線、自有的GMP生產和超強的臨床開發能力,旨在提供變革性、可治癒的創新型療法,以滿足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患者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瞭解更多信息,請訪問公司官網:www.iasobio.com 或領英賬號:www.linkedin.com/company/iasobiotherapeutics

信達生物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佈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均屬於前瞻性表述。本公司並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於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並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範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僱員代理概不承擔 (a) 更正或更新本網站所載前瞻性表述的任何義務;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實現或變成不正確而引致的任何責任。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2023-06-05
08:00
信達生物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公佈IBI110(抗LAG-3單抗) 治療一線胃癌和一線肝癌的臨床Ib期數據

美國羅克維爾和中國蘇州2023年6月5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佈了IBI110 (抗LAG-3單克隆抗體)治療一線胃癌和一線肝癌的臨床Ib期數據(研究登記號:NCT04085185)。

IBI110 (抗LAG-3單抗)聯合信迪利單抗治療一線晚期HER2陰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Ib期研究的更新結果

摘要編號:2576

本項研究為1b期研究,旨在評估IBI110聯合信迪利單抗及化療在一線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受試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研究結果顯示:

  • 17例HER2陰性、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不可手術的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受試者接受了200mg IBI110聯合信迪利單抗和化療(XELOX)。截止2023年3月22日,中位隨訪時間為15.8個月(95% CI, 13.4-16.6);其中15例受試者達到部分緩解,ORR為88.2%;中位DoR為10.6個月(95% CI, 2.5-14.4);中位PFS為12.9個月(95% CI, 3.8-15.8);中位OS尚未成熟。
  • 安全性方面,11例受試者發生了三級或以上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其中最常見的是血小板計數降低(23.5%)和中性粒細胞計數降低(17.6%);3例受試者發生了三級或以上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未發生與治療相關的死亡事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徐農教授表示「胃癌是我國第二大高發腫瘤[1]。中國胃癌患者在確診時大部分已處於中晚期,5年生存率受到很大限制[2]。近年來,免疫治療在晚期胃癌中顯示了一定的療效,但臨床上仍存在提升的空間。2022年,美國FDA和歐洲EMA批准了PD-1和LAG-3的雙重阻斷療法用於晚期黑色素瘤,但在胃癌患者中尚未有研究觀察到聯合治療能夠帶來臨床獲益。本研究中在目前標準治療信迪利單抗和化療基礎上聯合IBI110治療,在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性治療的胃癌患者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在腫瘤退縮和PFS上都看到了臨床獲益,同時安全性可控,未觀察到新的安全性信號,這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

IBI110 (抗LAG-3單抗) 聯合信迪利單抗在晚期一線肝細胞癌中的療效和安全性:Ib 期研究結果

摘要編號:2577

IBI110是信達生物自主研發的IgG4κ型重組全人源抗LAG-3單克隆抗體。本項研究為Ib期擴展隊列研究,旨在評估IBI110聯合信迪利單抗和侖伐替尼在一線肝細胞癌受試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研究結果顯示:

  • 28例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不可手術或轉移性肝細胞癌受試者接受了IBI110(200mg,Q3W)聯合信迪利單抗和侖伐替尼治療,其中27例受試者完成了至少一次基線後腫瘤評估。截至2023年3月22日,中位隨訪時間達12.2個月(95% CI, 11.0-12.6);客觀緩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別為29.6%和85.2%;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9.9個月(95% CI, 5.7-NC); PFS數據尚未成熟,仍需繼續隨訪;中位OS尚未達到。
  • 安全性方面,16名患者發生了三級或以上的TRAE,最常見的三級或以上TRAE為高血壓(25%)和血小板計數降低(7.1%)。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表示「免疫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已獲批為晚期肝癌的一線治療方案,但很多患者在治療半年左右發生疾病進展,存在未滿足的臨床需求[3]。本研究在現有免疫聯合抗血管治療基礎上聯合IBI110治療,在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性治療的肝細胞癌患者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中位PFS達到9.9個月,同時未見新增的安全性風險信號。本研究也是LAG-3在晚期一線肝癌受試者中療效和安全性的首次報告,提示我們在該適應症中繼續進一步探索的可能性。」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高級副總裁周輝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在ASCO大會上分享IBI110的最新臨床開發進展。在一線胃癌和一線肝癌領域,IBI110聯合信迪利單抗的免疫聯合療法展現出了令人鼓舞的初步療效和安全性信號,我們將持續跟進IBI110的臨床數據更新。隨著腫瘤免疫治療邁入一個新時代,我們正積極推進下一代高潛力新型免疫抑制劑的開發,希望能夠造福更多患者。」

關於IBI110(抗LAG-3單克隆抗體)

IBI110是信達生物製藥自主研發的IgG4κ型重組全人源抗LAG-3單克隆抗體。基於IBI110的作用機制[4]和臨床前數據,IBI110能夠有效抑制免疫檢查點信號軸以達到抗腫瘤作用,表現為可能進一步提高免疫治療單藥的療效,克服原發耐藥,同時可能克服經抗PD-1/PD-L1單抗治療後的耐藥問題。從臨床迫切需求出發,信達生物開展臨床研究探索IBI110在針對各種晚期惡性腫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關於信達生物

「始於信,達於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理想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1801。

自成立以來,公司憑借創新成果和國際化的運營模式在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一條包括35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7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公司已有 8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它們分別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達攸同®),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蘇立信®),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達伯華®),佩米替尼片(達伯坦®),奧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3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6個新藥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8個新藥品種已進入臨床研究。

信達生物已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生物藥開發、產業化人才團隊,包括眾多海歸專家,並與禮來、羅氏、賽諾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國際合作方達成28項戰略合作。

信達生物在不斷自研創新藥物、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承經濟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年來,始終心懷科學善念,堅守「以患者為中心」,心繫患者並關注患者家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陸續發起、參與了多項藥品公益援助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益於生命科學的進步,用得上、用得起高質量的生物藥。至2023年3月,信達生物患者援助項目已惠及16余萬普通患者,藥物捐贈總價值數億元。

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願望的追求。

詳情請訪問公司網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領英賬號www.linkedin.com/company/innovent-biologics/

聲明:信達不推薦任何未獲批的藥品/適應症使用。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佈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均屬於前瞻性表述。本公司並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於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並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範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僱員代理概不承擔 (a) 更正或更新本網站所載前瞻性表述的任何義務;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實現或變成不正確而引致的任何責任。

參考文獻

[1] The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 March, 2021. 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160-china-fact-sheets.pdf
[2] 中國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2,北京), Chin J Oncol, July 2022, Vol.44, No.7
[3] Finn R S, Qin S, Ikeda M, et al.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20;382(20):1894-1905.
[4] J Thorac Oncol. 2017 May;12(5):814-823. 2. jco.2022.40.16_suppl.e2114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2023-06-04
09:15
信達生物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更新IBI939(抗TIGIT單抗)聯合信迪利單抗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Ib期隨訪數據

美國羅克維爾和中國蘇州2023年6月4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在2023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更新了IBI939(抗TIGIT單克隆抗體)聯合信迪利單抗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TPS≥50%)且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臨床Ib期研究的隨訪數據。

IBI939 (抗 TIGIT 單抗) 聯合信迪利單抗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療效和安全性:Ib期臨床研究結果更新

摘要編號:e14578

IBI939是信達生物自主研發的IgG4κ型重組全人源抗TIGIT單克隆抗體。本項Ib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研究登記號:NCT04672369)旨在評估IBI939聯合信迪利單抗對比信迪利單抗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TPS≥50%)且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療效。截至2023年01月01日,本研究共入組42例(2:1比例隨機)既往未針對晚期腫瘤疾病進行過系統性抗治療、PD-L1 TPS≥50%且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非小細胞肺癌受試者,其中試驗組28例受試者接受IBI939聯合信迪利單抗治療,對照組14例受試者接受信迪利單抗單藥治療。研究結果顯示:

  •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中位PFS隨訪時間為12.2個月及11.3個月,研究者評估的中位PFS分別為13.2個月(95%CI,6.7-16.5)和6.4個月(95%CI, 1.4-NA),兩組風險比(HR)為0.62;
  • 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有96.4%和78.6%受試者發生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事件(TRAE);兩組各發生1例因治療期間不良反應(TEAE)導致的研究治療永久停止事件;試驗組未發生TEAE導致的死亡事件。

延長隨訪時間後,IBI939聯合信迪利單抗在PD-L1高表達且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治療顯示出了持續且穩健的PFS療效獲益,且未觀察到新的安全性風險。

吉林省腫瘤醫院程穎教授表示:「如何進一步提高PD-L1高表達且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性抗腫瘤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獲益是近年臨床實踐關心的熱點之一,已有多個早期研究結果初步提示PD-(L)1抑制劑聯合抗TIGIT抗體在該人群中的療效[1],[2]。在首次分析獲得肯定的療效信號後[3],隨著隨訪時間延長IBI939聯合信迪利單抗持續為既往未治的PD-L1高表達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令人鼓舞的PFS療效獲益,且未增加安全性風險。提示該組合治療策略值得進一步探索,我們期待其在更大樣本量研究中的療效。」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高級副總裁周輝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在今年ASCO年會上更新IBI939 Ib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最新數據,IBI939聯合信迪利單抗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非小細胞肺癌展現出了持續、可靠的無進展生存期獲益,療效數據穩健,聯合治療也未帶來額外的安全性風險。我們將會繼續推進該高潛力分子的臨床開發,秉持'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的使命,盡快為廣大腫瘤患者帶來有效、可及的治療方案。」

關於IBI939(抗TIGIT單克隆抗體)

IBI939是信達生物製藥自主研發的IgG4κ型重組全人源抗TIGIT單克隆抗體,IBI939靶向腫瘤微環境中的T細胞和NK細胞膜上的TIGIT,可以阻止癌細胞膜上高表達的CD155與TIGIT的結合,進而恢復細胞毒性T細胞和NK細胞的激活,發揮腫瘤殺傷效果[1];此外,TIGIT與PD-1同為免疫抑制檢查點受體,抑制TIGIT及PD-1,能夠協同免疫細胞殺傷腫瘤,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2]

關於信達生物

「始於信,達於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理想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1801。

自成立以來,公司憑借創新成果和國際化的運營模式在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一條包括35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7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公司已有 8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它們分別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達攸同®),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蘇立信®),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達伯華®),佩米替尼片(達伯坦®),奧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3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6個新藥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8個新藥品種已進入臨床研究。

信達生物已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生物藥開發、產業化人才團隊,包括眾多海歸專家,並與禮來、羅氏、賽諾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國際合作方達成28項戰略合作。

信達生物在不斷自研創新藥物、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承經濟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年來,始終心懷科學善念,堅守「以患者為中心」,心繫患者並關注患者家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陸續發起、參與了多項藥品公益援助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益於生命科學的進步,用得上、用得起高質量的生物藥。至2023年3月,信達生物患者援助項目已惠及16余萬普通患者,藥物捐贈總價值數億元。

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願望的追求。

詳情請訪問公司網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領英賬號www.linkedin.com/company/innovent-biologics/

聲明:信達不推薦任何未獲批的藥品/適應症使用。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佈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均屬於前瞻性表述。本公司並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於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並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範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僱員代理概不承擔 (a) 更正或更新本網站所載前瞻性表述的任何義務;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實現或變成不正確而引致的任何責任。

參考文獻

[1].  Cho BC, Abreu DR, Hussein M, et al. Tiragolumab plus atezolizumab versus placebo plus atezolizumab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D-L1-selec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ITYSCAPE): primary and follow-up analyses of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2 study. Lancet Oncol. 2022 Jun;23(6):781-792.

[2].  https://www.gilead.com//news-and-press/press-room/press-releases/2022/12/anti-tigit-domvanalimab-containing-study-arms-improve-progression-free-survival-compared-to-anti-pd1-alone-in-phase-2-non-small-cell-lung-cancer-study.

[3].  Cheng Y, Liu B, Wu L, et al. 77P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IBI939 in combination with sintilimab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locally advanced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PD-L1-sel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mmuno-Oncology and Technology. 2022;16.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2023-06-03
08:00
信達生物宣佈耐立克®第二次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品種,治療SDH缺陷型GIST

美國羅克維爾和中國蘇州2023年6月2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今日宣佈,信達生物與亞盛醫藥合作的原創1類新藥奧雷巴替尼(曾用名耐克替尼;商品名:耐立克®)已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BTD)品種名單,治療既往經過一線治療的琥珀酸脫氫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缺陷型胃腸道間質瘤(GIST)患者。

一項在中國進行的臨床Ib/II期研究最新數據顯示,耐立克®在SDH缺陷型GIST患者中的臨床獲益率(CBR)高達93.8%[1],該臨床研究也因此連續兩年入選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展示。

耐立克®是中國首個且唯一獲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劑,在中國的商業化推廣由亞盛醫藥和信達生物共同負責。2021年11月,NMPA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附條件批准耐立克®上市申請,用於治療任何TKI耐藥,並採用經充分驗證的檢測方法診斷為伴有T315I突變的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P)或加速期CML(CML-AP)的成人患者。

這是耐立克®第二次獲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此前於2021年3月,該品種首次獲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用於治療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耐藥和/或不耐受的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P)患者,該適應症的上市申請於2022年7月獲NMPA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將支持耐立克®獲得完全批准。

信達生物高級副總裁周輝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耐立克®獲得第二項突破性治療藥物的認定,期待其在血液瘤之外的潛在臨床潛力和價值,使得更廣闊的實體瘤患者因此獲益。信達生物將秉持『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的使命,為更多患者和家庭帶去希望。 

突破性治療藥物資格認定是為了加快開發針對嚴重疾病、且已在初步臨床試驗中顯示療效或安全性方面顯著優於現有治療手段的新藥而設計的。獲得突破性治療藥物認定能夠使該藥在研發過程中與CDE密切交流、獲得指導,從而加快新藥上市,更早解決中國病患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可點擊這裡查看已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名單

關於胃腸道間質瘤(GIST

GIST是一種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大部分的GIST患者伴有KITPDGFRA基因突變。TKI的出現,改善了這類GIST患者的預後。然而,在SDH缺陷型GIST這一罕見的亞型GIST治療領域,卻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據悉,SDH缺陷型GIST患者通常對現有的TKI藥物不敏感,雖然早期的局限性患者可通過手術治療,但大部分患者仍然會復發[2]-[6]。目前尚無針對復發和晚期SDH缺陷型GIST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2]-[6]5年無事件生存率(EFS)僅為24%[5]

關於耐立克®

耐立克®是亞盛醫藥原創1類新藥,為口服第三代BCR-ABL抑制劑,是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靶向耐藥CML治療藥物,對BCR-ABL以及包括T315I突變在內的多種BCR-ABL突變體有突出效果,獲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支持。

202111月,NMPA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附條件批准耐立克®上市申請,用於治療用於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耐藥,並採用經充分驗證的檢測方法診斷為伴有T315I 突變的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 (CML-CP) 或加速期 (CML-AP) 的成年患者;目前,耐立克®的該適應症已被成功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2年)》。20227月,NMPA受理耐立克®上市申請並納入優先審評程序,用於治療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耐藥和/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將支持耐立克®獲得完全批准。

而在海外,該品種於20197月獲FDA臨床試驗許可,直接進入Ib期臨床研究;其臨床試驗進展自2018年開始,連續五年入選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口頭報告,並榮獲2019 ASH年會最佳研究的提名。目前,耐立克®共獲1項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評快速通道資格;4項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適應症分別為CM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胃腸道間質瘤(GIST);還獲一項1項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歐盟孤兒藥資格認定,適應症為CML

20217月,亞盛醫藥(6855.HK與信達生物製藥集團(1801.HK)達成在中國市場就耐立克®共同開發和共同商業化推廣的戰略合作。

* 耐立克®為亞盛醫藥的註冊商標

關於信達生物

「始於信,達於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理想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1801。

自成立以來,公司憑借創新成果和國際化的運營模式在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一條包括35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7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公司已有 8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它們分別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達攸同®),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蘇立信®),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達伯華®,佩米替尼片(達伯坦®),奧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3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6個新藥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8個新藥品種已進入臨床研究。

信達生物已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生物藥開發、產業化人才團隊,包括眾多海歸專家,並與禮來、羅氏、賽諾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國際合作方達成28項戰略合作。

信達生物在不斷自研創新藥物、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承經濟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年來,始終心懷科學善念,堅守「以患者為中心」,心繫患者並關注患者家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陸續發起、參與了多項藥品公益援助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益於生命科學的進步,用得上、用得起高質量的生物藥。至2023年3月,信達生物患者援助項目已惠及16余萬普通患者,藥物捐贈總價值數億元。

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願望的追求。

詳情請訪問公司網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領英賬號www.linkedin.com/company/innovent-biologics/

聲明:信達不推薦任何未獲批的藥品/適應症使用。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佈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均屬於前瞻性表述。本公司並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於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並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範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僱員代理概不承擔 (a) 更正或更新本網站所載前瞻性表述的任何義務;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實現或變成不正確而引致的任何責任。

參考文獻:

[1] Qiu H, Zhou Z, Zhou Y, et al. Antitumor activity of olverembatinib (HQP1351) in patients (pts)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resistant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deficie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J Clin Oncol 41, 2023 (suppl 16; abstr 11540)
[2] Mantese G.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9; 35(6): 555-559.
[3] Call JW, Wang Y, Rothschild S, et al. Treatment responses in SDH-deficient GIST. LRG Science, https://liferaftgroup.org/2019/08/treatmentresponses-in-sdh-deficient-gist-2/(2019, accessed 4 May 2022).
[4] Nannini M, Rizzo A, Indio V, et al. Targeted therapy in SDH-deficient GIST. Ther Adv Med Oncol. 2021; 13: 17588359211023278.
[5] Weldon CB, Madenci AL, Boikos SA,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Wild-Typ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Pediatric and Wildtype GIST Clinic. J Clin Oncol. 2017; 35(5): 523-528.
[6] Mullassery D, Weldon CB. Pediatric/"Wildtyp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Semin Pediatr Surg. 2016; 25(5): 305-310.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2023-06-02
15:20
累計銷售額近百億 515復星家庭日掀起消費熱潮

香港2023年6月2日 /美通社/ -- 第四屆上海「五五購物節」啟動一個月來,已有1,000餘項促消費活動先後舉辦,持續掀起消費熱潮。作為「五五購物節」重要組成,515復星家庭日交出「滿月」成績單,全渠道銷售近百億(人民幣,下同),助力消費提振。

多點聚焦 掀起消費熱潮

作為根植於上海的民營經濟代表性企業,復星一直致力於為上海經濟發展貢獻「復星力量」。今年515復星家庭日與「五五購物節」深度聯動,針對「新客群」「新供給」和「新場景」三大維度集中發力,激活消費市場,釋放消費潛力,創新消費方式。截止目前,515復星家庭日全渠道銷售近百億,交出亮眼成績單。

515復星家庭日是復星聯合旗下品牌回饋廣大用戶的年度最大權益日活動,從5月1日一直持續至6月20日。啟動以來,復星攜手旗下超過60家品牌,豫園商城、BFC、上海活力城、寧波復悅城四個核心商圈,首次在互聯網平台發放超過15億元消費券,覆蓋旅遊、健康、餐飲、時尚、美妝等各類生活消費場景,目前消費券領取量近200萬張;其中,松鶴樓蘇式湯麵館熱門單品暢銷,消費券領取超60萬張。整體活動通過數智化手段實現線上線下場景聯動,引爆消費熱潮。消費產業線上銷售佔比超30%,珠寶品類尤為亮眼,在支付寶渠道老廟單場店播銷售額超550萬,亞一單場店播銷售額也逾170萬,放大「五五購物節」溢出效應,全面釋放消費活力。

消費新增長點,創新是引擎。在新消費產業賽道上,復星旗下豫園股份就在活動期間展示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原創設計力。豫園文化飲食集團科創中心展示了老字號餐飲品牌佈局預製菜新賽道的研發「利器」——預製食品質構分析儀,可以做到檢測分析各類食品的酥爛、脆度、彈性等特質,精準的分析研究將更科學地賦能到產品研發與生產環節,保障預製菜產品的口感與質量。上海德興館大湯包、上海老飯店肚肺湯、松鶴樓松鼠桂魚等老字號預製菜產品,正是經過市場驗證的爆品。

今年515復星家庭日覆蓋240餘款復星生態內重點主推產品,其中近百款為「515」首發新品。老字號的跨界就讓消費者眼前一亮。比如上海錶攜手上美影《大鬧天宮》的聯名限量款,還有老廟力邀國際知名設計師Thomas.V推出的「事事金安」系列新品,通過品牌升級力促消費回暖。

「數實」同頻 擴容消費能級

作為一家創新驅動的全球家庭消費產業集團,復星一直致力於通過數碼化的方式提升產業運營的效率和效果。不論是老字號餐飲的「智能智造」,還是線上線下場景聯動,都是近年來復星探索數碼化轉型邁出的堅實步伐。

早在2020年,復星就加速了業務的線上化和數碼化轉型,推動C2M戰略落地,並於 2021年初正式提出「C端置頂」戰略。復星先後推出多個垂直線上平台,如復星健康、復星星選等,打通線上線下消費場景,推動復星FC2M全球生態協同能力進一步提升,在健康、快樂、富足等不同領域累計註冊會員數超四億,助力復星旗下老字號品牌煥發新活力。

今年515期間,復星整合生態品牌發放消費券,也正是加速業務線上化的升級。老字號松鶴樓通過線下和線上、流量和權益的結合,實現門店銷售額的攀升。產品優惠精準觸達對應消費群體,提供精準服務,這些都是數碼化轉型才能實現的。

此外,豫園商圈也在C端、B端、M端、G端全面深化數碼化建設,加快數碼化轉型速度,不斷提升數字零售新體驗。大豫園片區內的豫園商圈和BFC外灘金融中心分別獲評「全國示範智慧商圈」「全國示範智慧商店」稱號。

今年豫園燈會期間,燈會的山海經主題結合AR與支付寶集五福活動聯動,同時開展AR慢直播,實景的豫園燈會、AR的山海經神獸,虛實結合,吸引了8,300萬人次觀看,以虛促實,帶動交易轉化。

豫園商圈通過數碼化手段進行線上線下打通的一體化經營,以及持續的用戶運營及營銷。一方面,用戶線上領券線下消費;其次,針對用戶會員體系進行精準營銷;此外,通過內容種草,以及AR、VR、數字紀念票等,貼近年輕化的消費群體。

「復星一直在夯實數碼化底盤基礎,希望通過整合生態資源為不同階段的家庭用戶提供更多好的產品、好的服務,為他們創造價值,解決痛點。」復星聯席CGO、復星星選董事長孟文博表示,515復星家庭日要通過數碼化為家庭用戶帶去幸福,同時實現「數實」同頻,擴容消費能級。

C」位出圈 打造城市消費盛宴

發力新場景,聚焦特色街區和夜間經濟,打造城市消費盛宴,是「五五購物節」的新亮點。復星旗下正在建設中的上海新名片地標——大豫園片區,也為消費者們打造集藝術感、科技感、趣味感和互動感為一體的創意消費場景。

515復星家庭日期間,上海「外灘貓街」成為社交平台上熱議的話題。巨型貓咪牆繪出現在方浜中路的老舊牆體上,讓這條位於大豫園片區內連接豫園與BFC的老街,驟然湧入久違的人潮。這就是由復星旗下上海復星藝術中心、BFC外灘金融中心、豫園商城聯合打造的的外灘藝術季,通過打造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藝術展覽、潮流集市、藝術論壇及工作坊等豐富內容,打造大豫園片區的一站式藝遊旅程。首次加入外灘藝術季的豫園商城,自5月6日網紅「貓街」正式亮相以來,日均客流近10萬,同比2021年增長30%。

值得一提的是,繼去年首次將「家庭季」的理念帶到海外後,今年515復星家庭日進一步加深全球聯動廣度與深度,攜手10個海內外品牌、覆蓋超11個國家及地區,通過一場線上活動與四場線下活動在全球範圍內傳遞「星式生活」方式。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08:00
信達生物與默克達成臨床研究合作,探索IBI351(KRAS G12C 抑制劑)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KRAS G12C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

美國羅克維爾和中國蘇州2023年6月2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免、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今日宣佈與默克達成一項臨床研究和供藥合作協議,探索IBI351(GFH925, KRASG12C抑制劑)聯合愛必妥®(西妥昔單抗注射液)用於治療攜帶KRASG12C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根據合作協議,信達生物將開展一項Ib期臨床研究,評估IBI351聯合愛必妥®(西妥昔單抗注射液)在中國攜帶KRASG12C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療效。默克將提供試驗使用的西妥昔單抗;目前西妥昔單抗的單藥及相關聯合療法,尚未獲批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目前,IBI351單藥針對既往標準治療失敗的攜帶KRASG12C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單臂註冊研究正在進行中, 並計劃於2023年底遞交新藥上市申請(NDA)。除此之外,IBI351聯合信迪利單抗(PD-1抑制劑)針對攜帶KRASG12C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Ib期臨床研究也在進行中。此前,IBI351單藥治療實體瘤的I期臨床研究數據於2023 年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AACR 2023)以口頭報告形式公佈,IBI351單藥在67例既往標準治療失敗或不耐受的攜帶KRASG12C 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中,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令人鼓舞的療效信號[鏈接]。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高級副總裁周輝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與默克達成協議,共同探索IBI351聯合西妥昔單抗治療攜帶KRASG12C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潛力。臨床研究提示,KRASG12C抑制劑同類分子聯合抗EGFR單抗在經治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顯示出初步的療效[1],[2],[3]。IBI351聯合西妥昔單抗的臨床前研究也提示該聯合療法在非小細胞肺癌中抗腫瘤活性的潛在協同增效。IBI351單藥在臨床I期亦展現出了令人鼓舞的療效和安全性信號,我們期待推進該高潛力分子的單藥和組合療法的進一步開發,探索前線治療的新機會。隨著腫瘤免疫治療邁入下一個台階,我們將一如既往秉持』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的使命,造福更多患者。」

關於IBI351/GFH925(KRASG12C抑制劑)
RAS蛋白家族主要分為KRAS、HRAS、NRAS三種亞型。其中,KRAS是最常見的RAS蛋白亞型,近90%胰腺癌、30-40%結腸癌、15-20%的肺癌患者體內均出現KRAS基因突變;其突變發生率大於ALK、RET、TRK基因突變總和。

作為一款高效口服新分子實體化合物,IBI351通過共價不可逆修飾KRASG12C蛋白突變體半胱氨酸殘基,抑制該蛋白介導的GTP/GDP交換從而下調KRAS蛋白活化水平;臨床前半胱氨酸選擇性測試,也顯示了IBI351對於該突變位點的高選擇性抑制效力。此外,IBI351抑制KRAS蛋白後可進而抑制下游信號傳導通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及細胞週期阻滯,達到抗腫瘤效果。

2021年9月信達生物與勁方醫藥宣佈達成全球獨家授權協議,信達生物作為獨家合作夥伴獲得GFH925(信達研發代號:IBI351)在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並擁有全球開發和商業化權益的選擇權。

IBI351已分別於2023年1月和2023年5月被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擬用於治療至少接受過一種系統性治療的KRASG12C突變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和至少接受過兩種系統性治療的KRASG12C突變型的晚期結直腸癌(CRC)患者。

關於愛必妥®(西妥昔單抗注射液)
西妥昔單抗是全球首個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IgG1單克隆抗體。作為一種單抗藥物,西妥昔單抗與標準的非選擇性化療藥物不同之處在於靶向並結合EGFR,這種結合抑制了受體的激活和隨後的信號傳導,減少了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的侵襲以及腫瘤向新位點的擴散。

此外,西妥昔單抗被認為也能夠抑制腫瘤細胞修復化療和放療所致損傷的能力、以及抑制腫瘤內新生血管的形成。基於體外研究證據,西妥昔單抗針對EGFR陽性腫瘤細胞還具有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作用(ADCC)。

截至目前,愛必妥®已獲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批准,用於治療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局部晚期及復發和/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SCCHN)。愛必妥®由ImClone(現為禮來全資子公司)研製,默克於1998年獲得了愛必妥®除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市場的獨家權益。

關於信達生物
「始於信,達於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理想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1801。

自成立以來,公司憑借創新成果和國際化的運營模式在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一條包括35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7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公司已有 8個產品獲得批准上市,它們分別是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達攸同®),阿達木單抗注射液(蘇立信®),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達伯華®),佩米替尼片(達伯坦®),奧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單抗注射液(希冉擇®),塞普替尼膠囊(睿妥®),3個品種在NMPA審評中,6個新藥分子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8個新藥品種已進入臨床研究。

信達生物已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生物藥開發、產業化人才團隊,包括眾多海歸專家,並與禮來、羅氏、賽諾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國際合作方達成28項戰略合作。

信達生物在不斷自研創新藥物、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承經濟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年來,始終心懷科學善念,堅守「以患者為中心」,心繫患者並關注患者家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陸續發起、參與了多項藥品公益援助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益於生命科學的進步,用得上、用得起高質量的生物藥。至2023年3月,信達生物患者援助項目已惠及16余萬普通患者,藥物捐贈總價值數億元。

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願望的追求。

詳情請訪問公司網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領英賬號www.linkedin.com/company/innovent-biologics/

聲明:信達不推薦任何未獲批的藥品/適應症使用。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佈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均屬於前瞻性表述。本公司並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是基於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並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是超出本公司的控制範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僱員代理概不承擔 (a) 更正或更新本網站所載前瞻性表述的任何義務;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實現或變成不正確而引致的任何責任。

參考文獻

[1] Yaeger R, Weiss J, et al. Adagrasib with or without Cetuximab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Mutated KRAS G12C. N Engl J Med. 2023 Jan 5;388(1):44-54. doi: 10.1056/NEJMoa2212419. Epub 2022 Dec 21. PMID: 36546659; PMCID: PMC9908297.
[2] Kuboki Y et al. Sotorasib in combination with panitumumab in refractory KRAS G12C-mutated colorectal cancer: safety and efficacy for phase 1B full expansion cohort. ESMO Congress 2022, Abstract 315O
[3] Sae-Won Han et al. Phase Ib study of GDC-6036 in combination with ce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RC)  with KRAS G12C mutation. AACR Congress 2023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2023-06-01
09:49
中國海油宣佈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項目正式投用

香港2023年6月1日 /美通社/ --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司」或「中國海油」,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0883,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600938)今天宣佈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CCS)示範工程項目正式投用。

該項目為恩平15-1油田群的減碳配套項目。恩平15-1油田位於珠江口盆地,距香港西南約190公里,所在海域平均水深約80米,屬於高含二氧化碳油田。

項目可捕集處理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並回注到海底約800米深處的咸水層中封存,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該項目的成功投用標誌著中國海油已擁有海上油氣田的二氧化碳捕集、處理、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技術和裝備體系,填補了中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項目投用後,將累計封存二氧化碳超150萬噸,相當於植樹近1400萬棵。

公司首席執行官周心懷先生表示:「恩平15-1油田CCS示範工程的成功投用將有力地促進中國海油增儲上產和綠色低碳發展。公司將繼續加大科研攻關,持續推進海上油氣田綠色開發,並積極探索『岸碳入海』,為沿海高排放企業開闢降碳環保新道路。」

編者注:

如需瞭解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信息,請登錄公司網站http://www.cnoocltd.com

本新聞稿包含公司的前瞻性資料,包括關於本公司和其附屬公司業務相當可能有的未來發展的聲明,例如預期未來事件、業務展望或財務結果。「預期」、「預計」、「繼續」、「估計」、「目標」、「持續」、「可能」、「將會」、「預測」、「應當」、「相信」、「計劃」、「旨在」等詞彙以及相似表達意在判定此類前瞻性聲明。這些聲明以本公司在此日期根據其經驗以及對歷史發展趨勢,目前情況以及預期未來發展的理解,以及本公司目前相信的其它合理因素所做出的假設和分析為基礎。然而,實際結果和發展是否能夠達到本公司的目前預期和預測存在不確定性。實際業績、表現和財務狀況可能與本公司的預期產生重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宏觀政治及經濟因素、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波動有關的因素、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高競爭性的本質、氣候變化及環保政策因素、公司價格前瞻性判斷、併購剝離活動、HSSE及保險安排、以及反腐敗反舞弊反洗錢和公司治理相關法規變化。

因此,本新聞稿中所做的所有前瞻性聲明均受這些謹慎性聲明的限制。本公司不能保證預期的業績或發展將會實現,或者即便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本公司也不能保證其將會對本公司、其業務或經營產生預期的效果。

如有進一步查詢,請聯絡:

劉  翠
媒體/公共關係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電話:+86-10-8452-6641
傳真:+86-10-8452-1441
電郵:mr@cnooc.com.cn

李耀榮
博達浩華國際財經傳訊集團
電話: +852 3150 6707
傳真: +852 3150 6728
電郵:cnooc.hk@pordahavas.com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07:27
中國海油宣佈巴西Buzios5項目投產

香港2023年6月1日 /美通社/ --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司」或「中國海油」,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0883,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600938)今天宣佈巴西Buzios5項目安全投產。

Buzios油田位於巴西東南海域桑托斯盆地,作業水深1,900至2,200米,是世界最大的深水鹽下油田,目前日產原油約60萬桶。Buzios5項目是該油田第5期項目,採用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水下生產系統的開發方式,首批開發井包括5口採油井和5口注入井,設計原油日生產能力15萬桶,天然氣日處理能力600萬方,日注水能力22萬桶。

Buzios5項目所用FPSO於2022年7月在中國完成改造,2023年2月抵達巴西油田現場,設計儲油能力140萬桶。

公司總裁夏慶龍先生表示:「Buzios5項目是中國海油完成Buzios油田權益並購之後投產的首個項目,將為公司海外產量增長注入新動能。我們堅持與資源國政府及夥伴互利共贏,共同推進世界級超深水重大項目建設,為巴西油氣行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CNOOC Petroleum Brasil Ltda.持有Buzios油田一體化開發項目7.34%權益,作業者Petrobras持有88.99%權益,CNODC Brasil Petróleo e Gás Ltda持有3.67%權益。

編者注:

如需瞭解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信息,請登錄公司網站http://www.cnoocltd.com

本新聞稿包含公司的前瞻性資料,包括關於本公司和其附屬公司業務相當可能有的未來發展的聲明,例如預期未來事件、業務展望或財務結果。「預期」、「預計」、「繼續」、「估計」、「目標」、「持續」、「可能」、「將會」、「預測」、「應當」、「相信」、「計劃」、「旨在」等詞彙以及相似表達意在判定此類前瞻性聲明。這些聲明以本公司在此日期根據其經驗以及對歷史發展趨勢,目前情況以及預期未來發展的理解,以及本公司目前相信的其它合理因素所做出的假設和分析為基礎。然而,實際結果和發展是否能夠達到本公司的目前預期和預測存在不確定性。實際業績、表現和財務狀況可能與本公司的預期產生重大差異,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宏觀政治及經濟因素、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波動有關的因素、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高競爭性的本質、氣候變化及環保政策因素、公司價格前瞻性判斷、併購剝離活動、HSSE及保險安排、以及反腐敗反舞弊反洗錢和公司治理相關法規變化。

因此,本新聞稿中所做的所有前瞻性聲明均受這些謹慎性聲明的限制。本公司不能保證預期的業績或發展將會實現,或者即便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本公司也不能保證其將會對本公司、其業務或經營產生預期的效果。

如有進一步查詢,請聯絡:

劉  翠
媒體/公共關係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電話:+86-10-8452-6641
傳真:+86-10-8452-1441
電郵:mr@cnooc.com.cn

李耀榮
博達浩華國際財經傳訊集團
電話: +852 3150 6707
傳真: +852 3150 6728
電郵:cnooc.hk@pordahavas.com

資料由美通社提供 [免責聲明]
以上數據為15分鐘前的資料